海科院“大竹蛏繁育及增养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时间:2022/10/27 16:08:59    科研管理办公室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奖情况的通报》,我院“大竹蛏繁育及增养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成果获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大竹蛏曾是辽宁海域标志性的土著滩涂贝类,有极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同时是优质的碳汇生物。由于一直依靠采捕野生资源,大竹蛏自然资源量逐年下降,2000年左右,其在辽东湾和黄海北部的生物量已近枯竭。

该成果针对辽宁省大竹蛏繁育技术空白和海区资源量濒临枯竭的状况,开展了大竹蛏繁育及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在大竹蛏繁殖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亲贝暂养和催产技术,亲贝暂养成活率大于85%,受精卵孵化率高于90%,为苗种规模化繁育奠定了基础;在大竹蛏发育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5毫米以上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显著提高了增养殖成活率,单位面积出苗量达到每平方米50000~200000 枚;在综合研究大竹蛏生态习性和辽宁海域资源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底播增养殖技术,平均每亩增产21.06公斤,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1022.65元/亩,实现了大竹蛏增养殖产业稳定发展。

该成果通过构建省市县三级“科研单位+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协同合作的推广模式在辽宁省内沿海高效推广。至2021年,共建设3个苗种繁育基地,每年可培育大规格苗种10亿枚,满足了全省增养殖苗种需求;在大连、盘锦、葫芦岛和丹东建设了5个增养殖示范区,技术累计推广面积617.5万亩,新增总产量9.76万吨。其中近3年累计应用面积234万亩,新增纯收益23.93亿元,总经济效益39.75亿元。

该成果从无到有地建立了大竹蛏繁育和增养殖技术体系,促进了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恢复了大竹蛏资源量,发挥了其滩涂贝类的碳汇作用,保护了近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推进海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image.png

image.png

大竹蛏曾是辽宁海域标志性的土著滩涂贝类,有极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同时是优质的碳汇生物。由于一直依靠采捕野生资源,使大竹蛏自然资源量逐年下降,2000年左右,其在辽东湾和黄海北部的生物量已近枯竭。

成果针对辽宁省大竹蛏繁育技术空白和海区资源量濒临枯竭的状况,开展了大竹蛏繁育及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在大竹蛏繁殖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亲贝暂养和催产技术,亲贝暂养成活率大于85%,受精卵孵化率高于90%,为苗种规模化繁育奠定了基础;在大竹蛏发育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5mm以上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显著提高了增养殖成活率,单位面积出苗量达到5×104~20×104 枚/m2;在综合研究大竹蛏生态习性和辽宁海域资源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底播增养殖技术,平均每亩增产21.06公斤,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1022.65元/亩,实现了大竹蛏增养殖产业稳定发展。

image.png

成果通过构建省市县三级“科研单位+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协同合作的推广模式在辽宁省内沿海高效推广。至2021年,共建设了3个苗种繁育基地,每年可培育大规格苗种10亿枚,满足了全省增养殖苗种需求;在大连、盘锦、葫芦岛和丹东建设了5个增养殖示范区,技术累计推广面积617.5万亩,新增总产量9.76万吨。其中近3年累计应用面积234万亩,新增纯收益23.93亿元,总经济效益39.75亿元。

image.png

成果从无到有地建立了大竹蛏繁育和增养殖技术体系,促进了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恢复了大竹蛏资源量,发挥了其滩涂贝类的碳汇作用,保护了近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推进海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友情链接
 
机构设置
管理部门
技术研发部门
科研辅助部门
技术转移部门
 
 
科研成果
部分获奖成果
知识产权
标准
 
学会期刊
水产学会
水产科学
学会动态
 
党建群团
党建
工会
共青团
文化建设
 
联系我们
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0号
邮编:116023
联系电话:0411-84671027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分享到: